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办事服务 > 重点办事服务 > 企业优惠扶持 > 培育发展新动能政策
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的通知
作者:    文章来源:     日期:2016-11-22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高新区)、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龙岩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已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龙岩市人民政府

   2016619

   (此件主动公开)

龙岩市十三五科技发展

  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

  

  20166

  目

  前 ············································5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6

  一、发展现状········································6

  二、面临的形势·······································9

  第二章 总体要求·······································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13

  一、支撑新产业发展······································13

  二、加强新技术研发······································16

  三、推进新平台构建······································17

  四、加快新业态培育······································19

  五、引领新模式应用······································20

  第四章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发展新动力·····························22

  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营造创业创新环境························22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23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24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惠民富民························25

  第五章 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26

  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26

  二、重大工程·······································34

  第六章 保障措施·····································37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技管理水平··························37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格局·························37

  三、建立高效研发体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38

  四、强化联动统筹协调,提高组织实施力度·························39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重点领域和重要保障措施,制定并实施龙岩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龙岩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市政府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主体,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扎实推进创新龙岩建设,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连续三届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市本级和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武平县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地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龙岩建设的若干意见》(岩委〔2012134号)、《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条措施》(龙政综〔2015232号)、《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岩委〔20157号)等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率先在全省设区市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实施了全省首个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及多项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

  (二)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区域创新体系渐趋完善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科技支出、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拥有量得到明显增长。实施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76项,安排经费1.33亿元,争取上级经费2.0亿元。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5件,比20100.287件增长68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5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2014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0.92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91%。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0.64亿元,比2010年增长135%,占GDP比重1.27%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三位。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科技奖励成果、授权申请专利由企业完成的占多数,全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本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一批领军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龙净环保公司首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补全国除尘领域国家科学技术奖15年的空缺,其自主研发的“BEH高效节能型电除尘器再次填补福建省新产品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特等奖空缺;福建省唯有的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落户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森宝公司牵头组建福建省生猪健康养殖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成为福建省首个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农业企业。截止2015年,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2家(国家级 1 家),科技型企业24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5家(国家级 1 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3 家(国家级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示范创业创新中心1家。预计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9.6亿元,占GDP比重达10.9%

  (四)科技平台建设发展迅猛,创新人才集聚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省首个设区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以聚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引进了新龙马汽车、枭龙越野车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漳平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连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按规划进度顺利实施。大力对接引进市外高校院所,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一批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合作共建了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龙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海峡(连城)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龙岩百度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五)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日臻紧密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龙政综〔2015169号),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改革现有科技计划体系,压缩科研项目数,财政科技资金重点保障公共创新资源建设。完善拨、投、贷、补、奖等支持方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试行科技奖异地评审,加强科技计划全流程管理,建立面向市场、公开透明的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管理制度。科技和金融结合不断加深,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建设银行龙岩科技支行,成立龙岩科技金融促进中心等。科技支行已累计发放贷款4835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帮助企业获贷款授信融资3.4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市科技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

  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这场变革将给我市经济、科技及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对龙岩科技发展将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国际、国内都在积极准备迎接这场变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

  (二)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地位更加凸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对科技创新提出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三)依靠科技破解发展难题的任务更趋紧迫

  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渐衰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龙岩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了必须把握机遇、超前谋划,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依然存在着制约科技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投入偏低,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机制尚未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比例低,R&D投入增长缓慢,企业高质量的核心专利少。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引进的人才难以扎根。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来闽来岩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紧扣五新(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任务,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统筹规划

  加强与《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等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使规划符合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规划引领与资源统筹相结合,发挥规划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成,以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重点突破

  紧紧围绕我市当前支柱及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围绕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的工作重点,加强前瞻布局,突出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力争快见成效,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带动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三)突出需求导向

  科技发展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引导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四)坚持开放合作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着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工艺装备,着力引进知名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资源的承接与融合能力。

  三、发展目标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完善,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到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指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8%;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投入达55人年;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

  ——技术市场交易总额累计达6500万元;

  ——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创新型企业达5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众创空间20家。

  第三章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一、支撑新产业发展

  从特色机械制造、光电与新材料、能源与精化、生物医药、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一)特色机械制造产业。全力拓展专用车生产领域,推动福龙马、海德馨、枭龙等专用车整车制造及其零部件企业发展,打造中国专用车之城。延伸拓展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消防器具等领域,大力开发大型化、智能化、新能源和节能型工程机械新品种。培育发展集废水、废渣、废气、噪音处理于一体的环保机械产业集群。继续推进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新型交通装备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策划引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和核安全级泵阀、管道、特殊用钢、仪控系统等核电配套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二)光电与新材料产业。以鑫晶刚玉、德晖实业等为龙头,打造海西光电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省内最大人造蓝宝石加工基地。以正德光电为龙头,着力打造以新型显示光学基膜新材料、背光模组光学薄膜新材料、平板显示模组、智能终端、配套零部件及包装材料等产品制造为主体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园区。以赛特新材、武平坤孚镁合金等为龙头,加快推进保温材料、镁合金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等新材料项目建设。以厦钨金龙稀土为龙头,大力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等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推进中石油福建长汀裂化催化剂、特种金属及合金、永磁材料表面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能源与精化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积极引进燃煤化工龙头企业,发展煤炭精深加工。加快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网、华润(永定)湖坑风电、华龙辉新能源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与中核、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对接,打造海西新能源基地。

  (四)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生物疫苗、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围绕金线莲、铁皮石斛、红豆杉、灵芝等生物和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动血液制品生产、碘深加工、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天泉药业、采善堂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龙生生物第二代表皮生长因子透皮短肽、九健生物硝酸基纤维素蛋白基片、天泉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五)现代特色农业。围绕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目标,加强生态农业集约化种养技术和农产品综合加工、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对河田鸡、白鹜鸭、槐猪、山麻鸭等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大做强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等特色产品。提升设施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和精准化服务。引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探索农村电商发展龙岩模式,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市、县和淘宝镇淘宝村建设。发挥古田、土楼两个国家5A 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打造集土楼世界遗产观光、古田红色朝圣、冠豸山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福建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要支撑区。推进医养结合,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养生产业集群,建设若干个业态优势明显、集聚效益显著、带动辐射广泛的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园区。

  二、加强新技术研发

  加快研发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新兴技术,有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实施重大攻关项目,突破制约我市机械制造、有色金属、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先进基础工艺和核心零部件;推进高性能稀土在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领域应用,研发超细晶/超粗晶高性能硬质合金、高品质不锈钢、电瓷材料、高效保温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

  (二)应用先进前沿技术。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对接合作,跟踪石墨烯、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无人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北斗导航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改,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发挥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龙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厦门大学新材料(龙岩)研究院、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作用,推进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石墨烯压力传感器、硬质合金异形刀具等一批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应用。

  (三)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专利增量提质,提升企业专利创造运用能力,引导企业专利导航布局。完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推进专利保险、专利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鼓励优秀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到县域开设分支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标、地标和行标的制定,推动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地理标志审查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技术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机器换工,推动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形成竞争新优势。

  三、推进新平台构建

  加强区域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支撑、产业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

  (一)培育区域创新平台。推动龙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集约发展,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支持武平县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漳平市和连城县建设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创新驱动专业特色乡镇试点示范。

  (二)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平台。深化新古田会议后续效应,探索军地产-军-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围绕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实践与部队、军工企业建立直接投资、技术合作、股权合作、平台合作、民企(品)参军等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三)完善双创支撑平台。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各县(市、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改造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促进人才、技术、产品、资金有效对接,逐步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双创服务体系。继续办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四)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支持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所、林科所等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应用型科研机构或平台。链接市外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加快设立龙岩专用车研究中心、上杭有色金属技术研究院、漳平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完善提升连城海峡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武平新型显示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和龙岩能源清洁生产、新罗机械产业、永定土楼文化产业、长汀县稀土功能性新材料研发等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科研仪器设施和检验检测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需求。

  (五)建设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紫金矿业、龙净环保等优势企业设立国外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兼并重组境外优势科技型企业。深化龙台交流,建立市级科技思想库,争取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的智力支持,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四、加快新业态培育

  加速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文化+”农业+”、矿业+”等方面发展,提升新型终端产品服务水平。

  (一)培育互联网+”。拓展互联网在农业、制造、能源、服务、媒体等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工业互联网、数字营销、社区O2O及互联网教育、金融、医疗等新业态。实施互联网+分级诊疗项目,满足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优势矿山、机械制造、环保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远程协作维护、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发展云服务业,推动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实施。

  (二)发展制造业+”。鼓励装备制造领域企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服务业拓展,向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的总承包服务商转型,实现有烟工厂转型升级。支持龙净环保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环保工程总包产业集群,福龙马环卫环卫装备制造+环卫产业服务,龙合智能装备制造万能搬送车+大型物流服务等协同发展。

  (三)加快文化+”。发展休闲体验,创意营销,传承保护和挖掘利用我市丰富的客家、红色、生态乃至体育等文化元素,提高其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吸引力。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古田、土楼等文旅项目建设运营水平,打造集世界文化遗产观光、红色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养生、旅游集散为一体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生产功能,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农业嫁接休闲体验、电子商务、旅游观光等多业态,实现一产与二产叠加,一产向三产转变,实现生产、生态、休闲、体验多功能并举农业+”新业态。

  (五)打造矿业+”。建设矿业强市,打造中国绿色矿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矿业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紫金矿业优势,带领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矿业“+”矿山机械制造、劳保服务用品、建筑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现代农业、互联网经济、旅游等关联产业,壮大龙岩矿业经济。

  五、引领新模式应用

  推进开放式研发设计、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和共享协作等方面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一)推广开放式研发模式。借助互联网手段,引导消费类企业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客户深度参与的研发设计模式。支持机械、汽车、建材等企业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支持骨干企业打造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新设计载体。

  (二)推行网络化制造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系统全面互联,向关联企业溢出技术、管理和资源优势。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发展云制造模式,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的开放共享,实现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三)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企业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在设计、制造、物流、服务等环节植入客户参与界面,实现客户深度参与的定制化生产。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行模块化产品设计、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化生产控制与调度技术,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效率提供定制化产品。鼓励互联网企业聚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为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服务支撑。

  (四)鼓励共享协作发展模式。鼓励技术领先企业开放技术资源。推动传统优势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转型,加快商贸服务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支持传统对外贸易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稳步推进股权众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资本。鼓励优势企业实现内部资源平台化,培育员工创客意识,建立内部众创机制,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第四章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发展新动力

  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加快全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集成,着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立足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专利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科学运行机制,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空间。建立以创新服务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对创新平台事后评估和共享服务的经费支持。

  (二)大力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强化政策解读,汇编创新优惠指南、创业指引等小册子,确保广大创新创业者能理解、会运用政策;积极推进重点突出、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改造一批创客天地,提升一批传统孵化器。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到2020年,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孵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不断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

  (三)加大专利创造。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结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继续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充实县级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切实保护创新创业者知识产权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破除束缚创新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加强科技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快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订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科技部门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中的职能。充实管理力量,加强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工作,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学术团体作用,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创新活力与积极性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科技信用评价,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加强评审专家、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的诚信建设,建立信用评价档案,提高科技评价的公开性和科学性。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

  (二)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着力解决科技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优化整合项目类型,明确科研项目分类导向。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加强科研项目过程中指南发布、项目立项、管理职责、结题验收等环节管理。完善对基础研究、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方式,健全稳定支出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滚动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行政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公平竞争机制,保障科技项目管理公平、公正、公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建立科研诚信制度和改进专家遴选等相关制度。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结合,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

  (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并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作为支持企业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到202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工作。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各类技术经纪与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加速转化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到2020年,推动在我市主导产业各建设1-2个集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咨询服务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共建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平台1-2家。

  (三)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吸引科技人员携带自主创新成果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办、创办一批科技型企业;衔接落实科技成果评价、处置、收益权等措施,鼓励事业单位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合作和投资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惠民富民

  实施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等研究、示范、推广力度。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作用。

  (一)加快种业创新和高效安全种养技术攻关。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林作物和养殖动物遗传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构建我市良种核心种质。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殖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改善养殖系统设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构建高效低耗养殖系统;因地制宜构建对主要养殖品种实施系统技术,形成工厂化养殖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加强农产品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加大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产品储运保鲜、现代食品加工、农林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农林产品高值化加工。加大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制定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

  (三)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转化民生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可持续发展难题,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有效运用科技手段和技术力量,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科技进步。加强对基础数据、行业标准、种质资源、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工作的支持,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技术水平。以重大疾病防治、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第五章 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结合我市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科研实力、人才优势等关键要素,坚持产业化应用方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一批先进前沿技术,转化一批科技重大成果,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

  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一)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基础零部件:研究开发大流量高压液压泵(马达)、高压液压阀、高性能液压缸、液力变矩器、齿轮箱以及高精度大扭矩、RV减速器、谐波齿轮减速器等机器人零部件,发展大型构件的冶炼、铸造、锻压、焊接、轧制、热处理及表面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展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批量生产等核心技术的研究。

  专用车:研发汽车高性能发动机与变速器优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在汽车电子系统技术、智能悬挂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等方面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开发环卫车、应急电源车、大功率抽水车、高机动越野车、多功能工程机械车等专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耗脱硝、除尘、脱硫、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及配套供电电源等烟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开展能源梯级、余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能量高效利用技术和示范;鼓励研究开发大气污染物在线检测系统;鼓励研究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噪声控制装置、水污染防治设备等其他领域产品开发。

  先进制造技术:鼓励研究开发和引进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利用高精度驱动、智能化控制、高可靠性技术等开发先进制造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

  电力装备:积极研究开发智能电网技术、信息与自动化系统、电力自动化装置等控制技术与装备技术。发展新型节电装置、节能节电控制装置、先进无功功率控制装置、特种变压器等高低压成套设备及中高压元器件。

  矿山机械:矿山挖掘机、大型采矿设备、大型工程运输车。

  农林机械:引进和研究开发丘陵山区小型机械,造林抚育机械、护林防火机械、园林机械,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二)智能制造产品及系统

  高档数控装备: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智能数控机械设备的创新设计、可靠性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实现机械产品结构与性能优化。实施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积极研究开发高精度驱动、智能化控制纺织机械,鼓励研究开发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功能部件。

  网络化运用技术:鼓励研究开发无人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属具、智能照明电器、远程环境监控终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等融合型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三)新材料

  稀有、稀土金属精深产品:加快高性能永磁材料、贮氢材料、石油化工催化剂等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重点研究开发先进增材制造的新型材料。降低稀土提纯过程污染和能耗技术;超细晶/超粗晶高性能硬质合金制品制备技术。稀有、稀贵、难熔高纯金属提出处理技术。

  高性能金属材料:开发超细组织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耐腐蚀及耐高温、高压高强钢。高性能铝合金、铜基合金、镁合金材料,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SCR脱硝催化剂;耐磨损、耐高温涂层材料制备技术;特种涂料和涂层、高性能碳纤维等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品制备技术;耐高温、抗腐蚀微孔多孔隔热材料制备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高效保温材料制备技术;其他新机理的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技术。

  高分子材料:重点开发功能性涂层材料、自洁性、耐持久新型有机硅材料、环保型防腐涂料,水性重防腐涂料,耐高温抗强碱涂料,防火阻燃涂料。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重视高分子材料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半导体新材料:重点突破大尺寸蓝宝石晶体、蓝宝石图形化衬底制备技术的研发;积极开发石墨烯、石墨炔在复合材料中运用。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推进激光网点刻制、CCD激光精密切割、LCD智能识别品检等设备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在发展壮大产业中下游面板、模组及应用产品的同时,加强产业上游显示材料、元器件的核心技术及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攻关,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发TFTLCD 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及相关的光学引擎技术;长寿命、高亮度投影技术;裸眼3D膜技术等。

  通讯技术: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专用芯片、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有关的设备关键配套件及测试仪器。发展以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用化学品、印刷线路板生产制备及应用技术。

  软件:重点开展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网络交易、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电子商务技术。研究开发集成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建立现代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资源协同管理技术;基于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采集、分类、处理、分析、个性化推送软件;电子政务软件;大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软件。

  (五)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物: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干细胞药物、心血管药物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透皮和定向释药技术等新型给药技术。

  中药、天然药物:加强中药及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合成等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及中药创新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或养殖技术;加快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药食同用保健品的开发。

  医疗设备:加强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开发微创介入、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医用材料;研制快速便携式诊断产品,研发数字化、精准化、家庭化、网络化等移动医疗设备。加强开发重大疾病、传染病、遗传病、地方病等诊断用芯片。

  (六)新能源

  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下一代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设备的研究与攻关。推动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生化转化技术的研发。

  高效能量转化与存储: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优化设计和轻量化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发展新一代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促进大型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发展高功率、高储能、高效能动力电池、轻质固态燃料电池、高效二次电池用新型隔膜、载体。支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技术研发。推进工业流程优化节能技术,工业节能装备等研究。

  (七)资源与环境

  环境监测:开展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在线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现场污染物快速测定技术;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等。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重点开展水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水质保护反应预警系统建设、矿山环境损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深地矿产资源立体探测、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多金属硫化矿高效浮选分离综合回收选矿技术;细菌浸出技术;复杂难处理氧化矿中有价金属的高效低耗分离提取技术;新型高效浮选捕收剂、抑制剂和活化剂的合成与制备技术;采矿、选矿装备大型化、自动化、高效化和专用化技术;伴生贵金属、稀散元素的富集提取分离技术。

  (八)现代农业

  特色良种选育:利用常规和新技术育种手段,研究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重点开展重要动植物种质资源挖掘、创新、开发和利用,建设龙岩山麻鸭、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官庄花猪、福建黄兔、通贤乌兔、福建白兔、石龙鸡、象洞鸡等地方良种遗传资源保护场,国家级杉木和马尾松种质资源保护库和省级茶叶、花卉、铁皮石斛、甘薯等作物的种质资源圃(库),开展保种与种养技术研究。

  高效安全种养技术:开发用材林、能源林、经济林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及新品种,特有或珍稀种质资源、名贵花卉新品种育种及规模化生产技术。解决国兰的无菌萌发和杂交育种技术,推广铁皮石斛等林下经济及仿野生种植。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植物提取添加剂、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高效多功能生物肥料、兽用疫苗等产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农产品综合加工技术:运用物联网等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管理系统。大力开发新型节耗成套畜禽标准化清洁生产养殖工艺和设备,开展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加大名优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研发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特种经济动物规模化养殖和加工技术,闽西特色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农林产品新型保健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实体木材、竹材等特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林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

  (九)社会科技

  人口健康领域:重点突出先进医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努力探索高新技术用于卫生防疫及一些地方流行病的应用研究;加强重大流行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高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职业病、慢性非传染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的地方疾病的临床诊治技术研究;突破对人口控制和重点疾病综合防治产生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开展中医治未病和康复临床诊疗技术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领域:加强洪涝与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为主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建立我市自然灾害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快速评估与应急反应技术系统;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地震监测实用化技术等方面研究;开展火灾防治等消防科学技术研究与运用示范,加强防灾减灾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建立生物、信息、食品安全技术评价与控制体系,开展社会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和重大事故应急系统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城市与工业安全关键技术和打击刑事犯罪的重大技术,降低犯罪的发生率。开展社会管理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二、重大工程

  (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科技创业园二期)

  建设两栋五层标准厂房,一幢为标准厂房,一幢为生物医药孵化器,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完整的孵化链条,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引领龙岩创业创新的示范中心。

  (二)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

  建设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增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完善龙岩市材料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稀土永磁材料、低膨胀堇青石蜂窝陶瓷、SCR脱硝催化剂等项目产业化,推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

  (三)龙岩市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

  根据龙岩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龙岩产业发展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技术瓶颈问题;为科技、经贸等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产业发展政策、决策的咨询服务;为行业发展搭建研发平台,提供有力、高效的技术支持。呼应山海协助,建成跨区域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助力龙岩市企业创新。

  (四)福建龙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 个层次布局建设。实施四区一中心建设,认定建设 510个精致花卉、茶业、蔬菜、乡村旅游产业核心展示区和农业科学研发培训中心。实施“1+N”带动工程,认定建设 1020个林木、茶叶、花卉、蔬菜、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区。实施龙头企业+”战略,打造形成 1020 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将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支撑强劲、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突出、辐射引领有力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五)福建龙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整车集成技术,建设集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成为新源能源汽车的专业孵化器。通过项目攻关,联合科研机构,汇集高端人才,建设镍氢电池研究所、锂离子电池研究所、电驱动技术研究所、电控技术研究所、汽车总成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建设电池性能测试、电驱动性能测试、电子电力系统测试、动力系统仿真测试、电子制作室、整车动力性能测试等6个测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海峡(连城)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

  建成集LED应用产品的光色电性能测试、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安全及可靠性评估试验,蓝宝石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智慧照明、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城市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提供国内、国际光电产品免费检验检测及有关资质认证,为海峡两岸及连城县光电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七)连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薯类产品研发中心、甘薯良种繁育中心、花卉苗木研发中心三个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精品农业休闲体验区二个区;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兰花专业物流批发市场二个市场;科技服务平台一个平台。建设优质甘薯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与高优花卉生产科技示范基地二个基地。

  (八)武平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以岩前工业园、县城工业园和十方工业园为主体,围绕培育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密汽车零配件、不锈钢和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九)龙岩白砂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

  以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为主体,按照一轴、两片、四区、一站总体思路建设,以308省道为主轴,公路沿线为东、西保护片,建成科技兴林、林业科技研发、林木高新成果、森林健康休闲养生四个展示区及森林生态监测和保护站。为区域现代林业发展构建科技集成创新的平台,逐步实现园区的林业科技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辐射带动全市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林农增收。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项繁重、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科技管理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抓住机遇,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努力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创新发展相关工作,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及时解决创新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完善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工作协同方面的协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加强科技工作组织方式创新。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格局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持续的增长机制,确保科技投入总量增加,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完善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机制,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政府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调动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积极性。

  (二)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大科技和金融结合力度,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和扩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扶持创新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贷,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利用创新创业系列大赛,为创投机构和创业创新人员搭建对接平台。推进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三、建立高效研发体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一)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广覆盖行动,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参与政府支持的技术研发项目,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实施科技小巨人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专、精、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保持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智力劳动价值分配导向,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放权松绑搞活在岩公益类、开发类科研院校所,支持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制度,打破科研奖励固化格局,建立有利于培养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评审机制。

  (三)加快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才智龙岩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引进、支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优化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方式,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建立以创新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联合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联动统筹协调,提高组织实施力度

  (一)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立足产业创新基础,加强工作部署,完善十三五科技规划的实施体系,加强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通过计划和项目部署,强化科技规划主要任务的落实,指导科技规划重点领域的推进,突出十三五科技规划的行动性特征,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二)强化省市县统筹协调。全面加强省市创新联动,将我市科技发展规划与福建省科技发展对接,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对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市、县(市、区)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工作的指导,深入推进产业布局,引导各县(市、区)做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